占补平衡玩不得数字把戏

7月2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,就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出明确改革完善要求,引发业内对这一制度改革走向的高度关注。但是,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完善,有一点不会变,那就是对补充耕地“量”与“质”的真实性要求。对于当前自然资源督察督促整改的补充耕地数量不实、弄虚作假等问题突出地方,此次会议更是一次针对性很强的教育与警示。

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一项“补救”措施,有效补充、救济了工业化、城镇化扩张建设所占用的耕地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占补平衡政策制度持续调整完善,日益严格而规范。2017年1月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》出台,对耕地保护特别是占补平衡作了高规格强调。自然资源部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占补平衡监管的政策措施,包括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管理、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、改进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等,从项目立项、工程施工、竣工验收、统计填报、指标抵扣及后期管护等均有相应质量标准要求。全国耕地总量能够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,与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、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等工作密不可分。可以说,占补平衡制度在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、守住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,以及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当然,也有些地方在实践中走样变形,“补救”变成了“不救”,补充耕地数量不实、质量不高、管护不力等问题易发频发。2018年12月,自然资源部首次对耕地占补平衡问题进行挂牌督办,在全国6203个补充耕地项目中发现10%出现了问题。在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通报2022年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67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中,涉及10个省份的12个补充耕地数量不实、弄虚作假问题。对补充耕地重复计算,明明达不到补充耕地标准而擅自降低认定等别,用假照片伪造补充耕地举证材料等,如此种种虚增虚报、移花接木行为,将“占一补一”“占优补优”的占补平衡要求抛之脑后,不仅严重破坏了政策实施效果,也给后续科学决策埋下了隐患。

层层把关,何以层层失真?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是客观现实。不少地方到了无地可补的地步,有些地方虽有一定后备资源,但也都是复垦整治的“硬骨头”,“好吃的肉”也都吃完了。对于这些地方来说,只能更多依靠市级、省级乃至国家层面予以占补平衡指标统筹。由此,指标交易形成巨大市场空间,动辄数十万元一亩,成为不少地方特别是财政比较紧张地区的重要收入来源。有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主体责任、监管责任不到位,补充耕地指标造假就成了套取巨额资金的手段。此外,在耕地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等问题整改中,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进出平衡任务,也在占补平衡问题上做起了文章,补充耕地以次充好、以假乱真等问题时有发生。

根据《土地管理法》等法律政策,对耕地占用单位来说,落实占补平衡是法定义务;对地方党委政府来说,加强占补平衡监管则是守住耕地红线、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。可以预见,作为国家严守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,占补平衡将作出深刻调整变化。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也将耕地占补平衡督察核查作为今年重点工作。各地在落实整改要求过程中,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,坚决防止出现补充数量不到位、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,坚决防止出现占多补少、占优补劣、占水田补旱地现象,不能让“狸猫换太子”的假把戏重演。